杨贵妃在马嵬驿香消玉殒的这段历史看似确凿无误什么是股票杠杆,但其实背后的真相却隐藏极深,禁军统帅陈玄礼发动马嵬驿兵变,诛杀杨国忠后迫使唐玄宗赐死杨贵妃,事实果真如此简单吗?今天咱们就拨开历史的迷雾,探寻杨贵妃香消玉殒背后的历史真相。
禁军兵变
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十三日,安禄山叛军攻破潼关,唐玄宗被迫逃离长安,按照《资治通鉴》的说法,护卫唐玄宗的禁军于次日在马嵬驿发动兵变,禁军统帅陈玄礼事先争取了太子李亨的支持,但李亨并未表明立场,于是禁军当机立断,先将祸国殃民的杨国忠诛杀,随后陈玄礼亲自出面逼迫唐玄宗赐死杨贵妃,然而这真的是真相吗?
展开剩余88%其实杨贵妃之死的幕后主谋并非陈玄礼,而是另有其人,《旧唐书》中明确记载杨国忠、杨贵妃被杀的主谋是太子李亨:“从幸至马嵬,禁军大将陈玄礼密启太子(李亨),诛(杨)国忠父子。”,换言之,《资治通鉴》将兵变的责任完全推到了禁军身上,而把李亨塑造成一位光明磊落、奋起平叛的君王,继续从太子李亨再往上推,杨贵妃之死与多疑的唐玄宗李隆基脱不开干系。
忍气吞声
李唐家族素来就有政变的传统,武德九年(626年),李隆基的曾祖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迫使唐高祖李渊退位;神龙元年(705年),太子李显发动神龙政变迫使武则天退位;景龙元年(707年),太子李重俊发动景龙政变企图夺权,而李隆基本人也经历两次政变才登上皇位,先是在唐隆元年(710年)发动唐隆政变诛灭韦后集团,后于延和元年(712年)借助先天政变诛灭太平公主集团,为权力之争扫清了所有阻碍。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李隆基从来不相信任何人,哪怕是自己的亲生儿子,杨贵妃之死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李隆基对皇子过分苛刻猜疑而导致的,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在位二十六年的唐玄宗听信谗言害死了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和光王李琚,改立三子忠王李亨为太子,又先后扶植权臣李林甫以及杨贵妃家族的外戚势力,借此平衡、遏制太子党势力。
贵为大唐帝国的太子,李亨在长达十几年的太子生涯中一直战战兢兢,生怕稍有不慎便会被父皇废掉,开元二十八年(740年),二十一岁的寿王王妃杨玉环被唐玄宗李隆基强行掠夺入宫,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之后的十几年中,杨玉环的三个姐姐、族兄杨国忠等人尽享荣华富贵。
在此之前,宰相李林甫因拥立寿王李瑁为太子而与李亨产生了矛盾,李林甫利用李隆基的支持对李亨处处打压,杨贵妃家族的关键人物杨国忠也企图扳倒太子,他们先是诬陷东宫官员杜有邻并将其杖打致死,随后又设计陷害忠于李亨的河西节度使王忠嗣等人谋反,欲将李亨及其僚属一并铲除,而擅长权谋的唐玄宗总是能在天平即将倒向一方的时刻及时恢复平衡,李隆基想要的是一种可以相互制衡的帝国秩序。
公然羞辱
杨玉环的美貌让大唐的后宫佳丽们相形见绌,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结果就是杨贵妃的外戚家族竟然可以傲视李唐皇室,天宝十年(751年),杨国忠的家奴在长安城中公然挥舞皮鞭羞辱唐玄宗之女广宁公主,导致广宁公主惊吓坠马,驸马程昌裔上前保护公主,却被杨国忠的家奴鞭打,广宁公主向唐玄宗告状,但唐玄宗只下令处死家奴,对杨国忠等人视若无睹,驸马程昌裔反而被停职。
杨贵妃家族已经不只权势滔天这么简单,而是欺凌到了李唐皇室头上,在这种情况下李亨却因为父亲的猜疑与打压,不得不忍气吞声,而李林甫、杨国忠的构陷又让其亲信或是被杀、或是流放,甚至李亨本人都险些入狱,“势几危者数矣”,那个时候,李亨的地位所有人都看在眼里,就连安禄山也敢明目张胆羞辱他。
天宝六年(747年),安禄山来到长安觐见唐玄宗,太子李亨陪同,礼部官员催促安禄山向李亨行礼,安禄山不但不行礼,反而问道:“小臣乃胡人,不知朝中之礼,敢问陛下太子是何等官职?”,唐玄宗笑着说:“太子就是我的继承人。”,安禄山竟然回答:“臣的眼中只有陛下,不知还有太子!”,唐玄宗听后哈哈大笑,如今的太子李亨竟然沦落到了被外戚和权臣公然羞辱的地步。
忍无可忍
这样的情况换做任何人都会产生强烈的恨意,更何况是堂堂的太子,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的叛军攻破洛阳后向潼关进发,唐玄宗心急如焚,和后来的宋徽宗迫不及待让位给宋钦宗一样,他也提议将皇位禅让给太子李亨。
历来欺压太子李亨的杨国忠得知消息后心惊胆战,立即对杨贵妃说:“太子素恶吾家专横久矣,若一旦得天下,吾与姊妹性命在旦暮矣!”,于是杨贵妃执意要求唐玄宗不要将皇位禅让给太子,看着爱妃杨玉环哭哭啼啼的样子,唐玄宗的心软了下来,再加上他对皇位的执念,此事也就作罢了,可是杨贵妃的杀身之祸,正在一天天临近。
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十三日,眼看安禄山的叛军已经攻破潼关,唐玄宗带领杨贵妃、杨国忠、太子李亨等少数皇亲国戚,在三千余名禁军的护卫下仓皇出逃,大部分禁军受太子李亨指挥负责断后,提心吊胆十几年的李亨,突然掌控了禁军三分之二的兵权,而对唐玄宗忠心耿耿的禁军统领陈玄礼则因为朝局剧变,也对杨国忠恨之入骨。
由于出逃匆忙,物资储备不足,出逃的次日将士们饥肠辘辘、怨声载道,此情此景之下,隐忍了十多年的太子李亨终于忍无可忍,众人行进至马嵬坡,愤怒的禁军将士在李亨的授意之下将杨国忠斩杀,得到李亨首肯的禁军统领陈玄礼亲自出马,逼迫唐玄宗赐死杨贵妃,杨氏家族作茧自缚埋下的祸根,以杨贵妃与杨国忠的覆灭而告终。
自行即位
次日,李亨率领两千余名禁军分兵北上指挥平叛,而唐玄宗再也没有了往日的英姿,带领剩下的一千三百多名禁军一路逃往四川,二十余日后,李亨在众人拥护之下即位,唐玄宗此时仍被蒙在鼓里,他怎么也没有料到,自己一直不信任的儿子居然会自行即位。
直到一个月后,李隆基才在成都得知自己已经成了“太上皇”,时值国破家亡之际,无奈之下只能违心地说到:“吾儿应天顺人,吾复何忧!”,不过他还不忘吩咐儿子李亨,凡是军国大事都要向他禀报,但好不容易登上皇位的李亨还会听从父亲的命令吗?压抑十多年,冒着生命危险夺来的至高权力,难道还能拱手相让?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十月,在四川躲避一年多的李隆基起驾回京,返程途中随行护卫都被解除武装,经过马嵬坡的时候,李隆基提议重新安葬杨贵妃,礼部侍郎李揆当即拒绝:“如果改葬杨贵妃,恐怕会引起猜忌,局势可能会一发不可收拾。”,无奈之下李隆基只能派人暗中改葬祭祀,负责此事的宦官带回一只杨贵妃随身携带的香囊,李隆基睹物思人,命人画了一幅杨贵妃的画像,悬挂于宫中每日欣赏。
李隆基返回长安后就被软禁起来,李亨手下的宦官李辅国曾经带领五百铁骑,公然持刀恐吓太上皇,李隆基吓得差点摔下马背,这位曾经叱咤风云,创造了“开元盛世”的君王,只能在太极宫中望着杨贵妃的画像默默出神,在被软禁的孤独与凄凉之中度过生命中最后的几年。
李隆基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宠爱会成为害死杨贵妃的真正元凶,回到长安四年后,李隆基在极度的绝望与哀怨中,以“辟谷”的方式绝食而死,而就在同年,他一直猜疑的儿子李亨也染病去世,父子二人去世一年后,安史之乱才终于平定,大唐由此走向衰落,到底是谁害死了杨贵妃?是太子李亨还是唐玄宗本人?亦或这一切都是杨贵妃咎由自取?这位大唐帝国最华美富贵的女人仍在期待一个答案。
#杨贵妃#什么是股票杠杆
发布于:天津市